首页 > 2019年06期
老一辈革命家与秘书工作

    
  

◎辑/ 米轩

中国共产党的秘书工作是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亲手创建的。无论在秘密斗争时期,还是在革命战争年代,或是在和平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他们始终关心关怀着秘书工作的建设和发展。

今天,我们强调不忘初心,老一辈革命家对秘书工作发展的卓越贡献值得我们永远铭记。让我们在历史的长河中撷取几朵耀眼的浪花,怀着对老一辈革命家的缅怀和敬仰,一起聆听那些谆谆教诲,一起追寻永恒不变的初心。

毛泽东是党的第一位秘书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代表们在会上一致推举毛泽东为大会秘书,协助张国焘主持大会和兼管会务工作。因此,可以说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的第一位秘书;也可以说在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同时,即产生了党的第一位秘书。

1923年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组织法》规定建立秘书制,毛泽东当选为中共中央执行委员会的秘书,“负本党内外文书通讯及开会记录之责任,并管理本党文件。本党一切函件须由委员长和秘书签字”。如果说毛泽东是党的一大的兼职秘书,那此时的毛泽东就是党中央的第一位专职秘书。总而言之,无论从哪一次算起,毛泽东都是党的第一位秘书。

毛泽东担任党中央的秘书后,一方面参加党中央的领导工作,同时把秘书工作比较系统地建立了起来,确定了党的文件的名称,提出了书写党内一切文件“不要空空洞洞”、“不要流行的烂熟的公式”、使用“白话文”等要求,还制定了一系列代号和暗语,建立了文书处理和签发文件的制度。比如,1924年党中央的第15号通告就是由毛泽东和陈独秀共同签发的。毛泽东在文件上签署的名字是:秘书“T.T.Mao”。

在1941年1月23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毛泽东提出“加强中央秘书处”的建议。加强秘书处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从组织上加强。由任弼时为中共中央秘书长,王若飞、李富春为副秘书长,王首道为秘书处处长,陶铸为秘书处副处长。另外,在副秘书长领导下将原来秘书处的总务科改为总务处,以叶季壮为处长,袁福清、张子良为副处长。另设警卫处,以李克农为处长,陈刚、吴烈为副处长。1941年9月28日中共中央书记处在《任弼时兼任中央秘书长的通知》中规定:在原来的各处基础上成立“中共中央书记处办公厅”,“执行书记处的日常工作”。在办公厅下设秘书处、机要处、警卫处、中直管理局,后来又增设了机要室和特会科。二是从秘书工作职能上加强。按照当时毛泽东的要求,秘书处工作主要有五个部分:即“政治——包括政策、时局问题;军事——设作战室;党务——研究各地报告提出意见;情报——要研究国际与中国的政治经济;延安——秘书处与延安各机关工作联系”。后来,除作战室设在总参外,其他各项任务均在中共中央秘书长领导下出色地完成了。

周恩来主管中央秘书处

1927年12月至1931年12月,周恩来在党中央分工主管中共中央秘书处。

1926年7月,党的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组织问题议决案》决定,设立中央秘书处“以总揽中央各种技术工作”。所谓“技术工作”,主要指文件书写、电讯业务、传递、使用代号和暗语以及文电保管等工作。1927年11月,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决定中共中央秘书处归中央组织局领导。周恩来是中央政治局常委并负责中央组织局工作。从此,中央秘书处在周恩来直接领导与关怀下迅速发展起来。

彼时,秘书处在职能上克服了偏重技术的观点,1928年《中央关于书写文件技术问题的通知》和1930年《中央秘书处的组织及其工作报告大纲》中反复强调秘书处是“机关日常工作的执行者”,“党的机要工作的总汇者”,党中央与各地方上下级机关联系的“枢纽者”。同时文件还提出秘书工作要“政治化”“科学化”“系统化”等。另外,为了在秘密斗争环境下工作方便,中央秘书处在文书科下面建立了文件阅览处、文件密写处、文件油印处、收发处和文件保管处,改进了文件的秘密传递技术并且使党的秘书工作机密、安全、准确、迅速的原则得到了进一步贯彻执行。

1931年2月,周恩来因起草文件去中央秘书处选用材料。看到秘书处房间里堆积的文件比较多,觉得这不符合秘密环境的要求,就对秘书处的负责人说:你们要很好地管理这些文件,要有条理地把文件整理出来。可以请阿秋提出几条整理文件的规定来。阿秋是瞿秋白,因为瞿秋白经常到秘书处阅办文件,他也觉得这里的文件很多,需要有条理地加以整理。

瞿秋白接受了秘书处的请求,不几天就撰写制定出了《文件处置办法》。《办法》规定:将一切文件按照共产国际的、中共中央的、中央各部委的、各地方的四大门类,分别再按政治、党务、组织、军事、宣传、职工运动、农民运动、妇女运动、青年运动等分类,并对文件的书写、重要文件与事务性文件的处理、文电与书报刊物的区分等作了明确规定。周恩来看了后,当即批示“试办一下,看可否便当”。中央秘书处文件保管处(中共中央地下档案库)遵照将两万余份文件分成四系十三类,并编写出《中央文库文件目录》。

刘少奇严格要求拟写文件电报

刘少奇早年领导工人运动时,曾经担任过实际的秘书工作职务,即1925年6月1日成立上海总工会时当选为总务主任。总务主任类似秘书长,既是工会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又总管机关日常工作,包括文书处理、会务工作、对外联络和行政事务工作。上海总工会是公开的工人运动领导机关。中华全国总工会的许多主张是以上海总工会名义发表的。

当时,刘少奇是全国总工会副委员长、中共中央职工运动委员会副书记。所以,刘少奇担任上海总工会总务主任后,实际上把中共中央职工运动委员会的秘书工作和全国总工会的秘书工作也承担起来。从1925年至1926年10月形成的工人运动文电来看,凡中共中央职工运动委员会、全国总工会和上海总工会发的文电中,有一大部分是刘少奇亲自执笔或由他主持撰写的。全国劳动大会、全国工人代表大会、上海工人总罢工商人总罢市代表会等重大会议的文件准备、会址的选择、代表的选拔以及生活管理等,都由刘少奇操劳。

刘少奇对起草文件电报要求非常严格。他认为,上级机关下达的任何指示、决议是指导下级行动的,在质量上丝毫不能马虎;下级向上级的报告,不能有半点虚假,重在实事求是。这里有几条具体要求:草拟文件文字“不要太深”,下发文件应注意“简短明了”,草拟文件其内容文字“必须反复推敲”,如果对草稿不满意应“推翻重写”。对承办文电,刘少奇提出要坚持“收”“发”“来”“去”四个字要求,其中“收”是第一,收到文电要看内容是否重要,并“摘录出来”,摘录要“简化、合理”;“发”是下达文电,凡是发文件,要把事实关和文字关;至于“来”和“去”,要记住“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句话,脱离实际的事不做,脱离群众的文件不能发。

朱德指示打胜仗后“无线电也不准破坏”

红军在全国十几个苏维埃区域作战,迫切需要现代化的联络手段。1930年12月28日,朱德、毛泽东在对红一方面军《攻击进占龙冈之敌张辉瓒的命令》中指示,打了胜仗后“各部须注意搜集西药,无线电也不准破坏”。战斗部队认真执行命令,果然收集到一部电台和几名机务、报务和译电人员,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红军第一支电台队。

1931年1月20日,朱德、毛泽东又发布了《调学生学无线电》的命令,第一期训练了十余名报务员和机务员。此后,训练班发展成红军电讯学校,迅速培养出数百名机要电讯人才,使红军师以上部队都有了电台。

1934年10月红军开始长征时,朱德和周恩来联名发出了《中央军委关于转移中的文电处理和保管办法》,其中规定红军各军团在行军、作战中一定要做好各种文件、电报和电报密码的管理工作,并提出八项要求:第一,书写各种文件、电报“应力求简单”;第二,发出和收进的一切文件电报必须分成机密、普通、常用、待查四类;第三,凡收到的和发出的一切电报要抄在电报本上,电报抄本“由政委负责保管”;第四,各军团的首长和参谋长要对秘书和机要人员加强领导和检查,使他们“养成其机警、精细的特点”;第五,各部队接到上级的文件,如需再转发时,不要照抄原文,可以“将文字重新组织”;第六,各机要部门“机要箱子在行军中应指定体力强壮者挑运”;第七,部队离开宿营地时,要指定专人检查住过的房子,看一看“是否遗落文件”;第八,个人日记不得记载有关机密,如工作需要必须记时也应“用暗号”来表示。

长征途中,红军总部和红军各部队虽秘书工作机构不健全、秘书工作者大量减员,但仍按照朱德、周恩来指示严格文电处理和管理。中央军委一局还将党中央、中央军委的全部文件集中起来,同其他贵重物资一起,组织了近百人的运输队,挑着档案行军打仗、爬雪山、过草地,许多运输员牺牲在长征路上,但红军文件得到了保护。

任弼时从秘书部门“简政”

任弼时从1941年起至1950年止一直兼任中共中央秘书长职务。这十年中,他指导全党的秘书工作者完成了精兵简政、战地服务、进城准备及秘书业务建设等一系列艰巨重要的任务,为新中国秘书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简政”先从秘书部门做起。根据1941年9月28日《中央关于建立中共中央书记处办公厅及任弼时兼任中央秘书长的通知》规定,任弼时分管中央书记处办公厅并指导全党的秘书工作。中央书记处办公厅成立之初,他一方面指示办公厅内部只准设处、科两级,不准搞机构重叠,以后处、科不准升格;同时申明,将中央秘书处改为中央书记处办公厅是党中央机关工作需要,各地方、各部队机关仍设秘书处,地方秘书处不升格为办公厅。

他亲笔修定的《中央秘书处组织及任务》中还明确规定:党内上下重要行文和重要电报由秘书长及时处理;一般行文和事务性电报由秘书处长及时处理;中央下达的方针政策文电由办公厅及时派人下去督促执行;下级请示报告必须立即分配并督促主办机关尽快答复。

当时,也出现了电台多、电报多、文件多的“三多”现象。为了纠正文电过多现象,任弼时在他主持制发的《中共中央书记处关于整顿电讯机要的指示》等文电中规定:第一,政治文件与事务文件分流,一般事务可不写成文件。重要文件摘出重要内容呈送领导参用。第二,取消县团级机关电台。中共地委和师旅以上可分机密电台和公开新闻台;电报实行“一事一报”制,事务性电报要少发。经过整顿,在不影响上下联系的前提下,事务性文电减少三分之一。

邓小平三次担任党中央秘书长

1927年12月,邓小平被任命担任党中央秘书长的职务,这是他第一次担任这一重要职务。主要职责是协助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处理中央日常工作,除列席和参加中央各种会议外,还负责文件、电报、交通、中央经费、各种会议安排等项工作。

1929年,邓小平主持起草的《中共中央秘书处工作报告大纲》中就对秘书工作人员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即要忠诚地为党的中心工作服务,为领导服务,防止“官僚化”或“秘书专政”,要求全体秘书工作者“反对腐化——要有艰苦的精神;反对官僚化——要有认真办事的精神;反对机械化——要有政治生活的修养;反对简单化——要有虚心学习的精神;反对浪漫化——要有日常生活的纪律”。

1929年9月,邓小平赴广西,作为中共中央代表,负责领导广西党的工作,公开身份是“广西省政府秘书”。从此,开始了他创立左右江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历程。遵义会议前,在中央苏区遭受王明“左”倾错误路线打击后,邓小平被任命为红军总政治部秘书长。长征途中,再次担任中央秘书长,参加了著名的遵义会议。长征路上,作为中央秘书长,邓小平主要负责中央首长的生活、会议记录和警卫工作。这次任中央秘书长只有半年多时间。

1954年4月,邓小平第三次被任命为中共中央秘书长,同时还担任党和国家其他重要职务。这期间,他协助毛泽东、刘少奇等做了大量的日常工作,在粉碎高岗、饶漱石分裂党的阴谋活动的斗争中,在制定过渡时期党的一系列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和筹备党的八大过程中,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邓小平平时注意调查研究,勤于观察思考,特别是写报告前必先深思熟虑,所以下笔成章,一气呵成,大家形容他写东西是“倚马可待”。他写的报告材料生动具体、简明扼要、可读性强。毛泽东曾生动形象地称赞说,看邓小平的报告,好像吃冰糖葫芦。

(本文内容摘编自李欣、费云东、余贵华、秋思等人的文章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