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刘雁(化名),某机关党委办公室工作人员,家里有未满一周岁的女儿,最近总担心给孩子喂奶的事。近两个月,无论对家人还是对工作,她都觉得越来越没有耐心。这和过去很不一样,以前和家人关系融洽,近期却冲突不断;对工作也不再积极,效率下降,遇到一点小事就想发火。为此她焦躁、烦恼,感觉一时间陷入了困境,难以解脱。
周永莉(中央国家机关职工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咨询师):
经了解,刘雁这种焦躁感是从生完孩子开始的。产后母乳不足,孩子一哭,她就比较紧张。加上刘雁的母亲经常唠叨,自己常感到焦躁无助,想对母亲发火,但又认为做女儿的不应该这么做。
产假结束,刘雁成了一名“背奶”妈妈,心里总惦记着孩子,下班就想回家,但看到同事加班又不好意思,可留在单位又不能集中精力工作。如果不在单位加班,就得回家趁孩子睡觉后继续工作。一边抱着孩子安抚入睡,一边想着没有完成的工作,她身心疲惫。随着孩子越来越大,哄觉变得越来越困难。刘雁觉得“妈妈”和工作都没有做好。
刘雁毕业后就进了机关,加班到夜里两三点是家常便饭,能力强、靠谱、雷厉风行,是领导和同事对她的评价。以前无论多紧急的任务,她都能及时完成,可是现在她害怕领导布置新任务,甚至对工作产生了厌烦情绪。工作上力不从心,但她还会逼自己完成,努力保持职场形象,压力非常大。她想过辞职,做全职妈妈,那样就可以好好陪护孩子,但又很看重工作带来的成就感,不想放弃个人发展。内心就像有一团燃烧不充分的火,想发泄出来但又得极力克制。
在进一步了解刘雁的经历后,咨询师发现她现在的状态与其性格养成有很大关系。刘雁的父亲是公务员,母亲是中学老师。上小学前刘雁在爷爷奶奶身边长大,每次妈妈去看她时都会询问是否听话,爷爷总夸她懂事不娇气,当妈妈离开时,她心里虽然不想分开但总说不出口。小学时她回到父母身边,因为母亲职业的关系,她时常觉得与母亲在一起自己更像个学生而不像女儿。父亲讲究规则,经常纠正她的一些习惯,刘雁虽然心里不情愿,但还会按照要求去做。她说自己是那种无论内心有多不情愿,但还会尽力按照父母要求去完成的人,自己能做的事也决不麻烦别人。
经过一段时间咨询之后,刘雁通过回顾她的心路历程,开始不断和内心深处的情感连接,领悟到自己焦躁情绪的背后是角色冲突带来的压力。
过去刘雁从职业角色中获得了成就感。职业角色是一种非性别化角色,重效率、逻辑和理性。但孩子出生后刘雁要承担更多家庭角色,特别是“母亲”这个角色。在职业角色中,她可以根据理性来满足工作和人际需求,但这在家庭角色中是行不通的,尤其是对婴儿。由于婴儿的需求完全是非理性的,需要更多的情感投入,这就给刘雁在角色间转变带来了困难。
从小时候爷爷眼中的“不娇气、好养”,到与父母生活时养成的“不依赖”,再到工作中领导同事“能力强”的评价,刘雁意识到过去更多是从他人对自己的期待中来定位自己,以能够符合别人对她的期待,并以此作为自己的行为标准。理性的一面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但常常压抑自己的情感、冲动和幻想,忽视了感性方面的成长。女儿的出生强烈地激发了她感性方面的发展,但这种发展带来的是陌生感和焦虑感,从而带来了一系列的困扰。
通过帮助,刘雁意识到在不同的关系里,自己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无论哪种角色都只是自己的一部分,不能被其中一个角色绑架。如何将自己有限的精力和时间合理分配在不同角色上,是解决当前困扰的关键。刘雁开始重新体验自己的情感,学会接纳内心的感受,逐渐调整自己的心态,尊重自己的情感,科学分配时间和精力。就这样,刘雁焦躁的情绪越来越少,慢慢走出了角色冲突的困境。
延展阅读:
角色冲突
“世界是一个大舞台,所有的男男女女不过是舞台上的演员;他们都有上场的时候,也有下场的时候,一个人一生中会扮演许多角色。”
——威廉•莎士比亚
“角色”一词来源于戏剧,心理学家乔治•赫伯特•米德将其定义为那些处于特定位置的人被期望表现出的行为。由角色的概念又引申出了角色冲突的概念,冲突类型一般有两类:
一类为角色间的冲突:指一个人所担任的不同角色之间在行为规范上存在着矛盾。如,已婚职业妇女所面临的家庭与职业的不同要求,常使其陷于左右为难的困境。
另一类为角色内的冲突:这是角色所指定的行为规范本身内部的矛盾所引起的。如,单位领导对下属既要展现权威支配的一面,又要展现关心照顾的一面。
|